一、PCR基本原理
PCR是一种体外扩增特定DNA片段的技术,通过模拟DNA自然复制过程,在数小时内实现目标序列的指数级增长(可扩增百万倍以上)
其核心原理基于DNA半保留复制,依赖热稳定性DNA聚合酶(如Taq酶)和特异性引物
二、完整操作步骤
1.实验准备(Pre-preparation)
试剂配制:
反应体系需包含以下关键成分:
模板DNA:基因组DNA、质粒或cDNA,纯度要求不高但需避免降解
引物:一对寡核苷酸链(通常18-30 bp),需满足:
GC含量约50%,确保退火温度(Tm)在56-62℃
避免自身互补,防止引物二聚体
酶与底物:
Taq DNA聚合酶(耐高温)
dNTPs(四种脱氧核苷酸等浓度混合)
Mg²⁺(1.0-1.5 mM,激活聚合酶)
缓冲液:维持pH(通常Tris-HCl)并含KCl等稳定剂
防污染措施:
穿戴手套、使用无菌水和0.2μm滤膜过滤试剂,操作区紫外线消毒
2.扩增循环(Amplification Cycles)
反应在热循环仪中进行,每循环含三步,重复25-40次
变性(Denaturation):
温度:90-96℃(常用94-95℃)
时间:30-60秒
作用:破坏氢键,使双链DNA解离为单链
退火(Annealing):
温度:50-70℃(依引物Tm值调整)
时间:30-60秒
作用:引物特异性结合模板DNA的互补序列
延伸(Extension/Elongation):
温度:70-75℃(Taq酶最适温度)
时间:30-90秒(一般按1分钟/1 kb DNA计算)
作用:聚合酶沿模板合成新链,从引物3'端延伸
特殊设计:
首循环前预变性:95℃5分钟,确保DNA完全解链
最终延伸:72℃5-10分钟,补平未完整延伸的DNA
热启动PCR:聚合酶在首轮变性后才激活,减少非特异结合
3.产物分析(Post-PCR Analysis)
常规PCR:
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浓度依片段大小选0.8%-2%)检测,溴化乙锭染色观察条带
荧光定量PCR(qPCR):
实时监测荧光信号,直接定量目标DNA
测序/杂交:用于高精度验证
三、关键优化因素
引物设计:
长度18-30 bp,避免3'端互补
保守序列区域设计可提高特异性
温度控制:
退火温度需精确计算,可试用梯度PCR优化
试剂浓度:
Mg²⁺浓度过高导致非特异扩增,过低抑制酶活
dNTPs浓度不均易引入突变
四、常见问题与解决
问题可能原因解决方案
无扩增条带引物设计错误/酶失活重新设计引物,更换酶
非特异条带退火温度过低/Mg²⁺过高优化温度,调整Mg²⁺
引物二聚体引物3'端互补修改引物序列
五、PCR技术变体与应用
逆转录PCR(RT-PCR):扩增RNA病毒(如新冠病毒),需先反转录为cDNA
巢式PCR(Nested PCR):两轮扩增提高罕见目标检出率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疫情监测中病毒载量定量
降落PCR(Touchdown PCR):循环中逐步降低退火温度,增强特异性
六、意义与发展
自1983年Kary Mullis发明PCR以来,该技术推动了基因工程、法医学(DNA指纹)、疾病诊断(遗传病筛查)等领域飞跃
现代自动化设备使PCR可在1-4小时内完成,成为分子生物学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