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变性(Denaturation)——打开DNA双链的“高温钥匙”
在95°C左右的高温下(通常持续20-30秒),DNA双链间的氢键被破坏,双螺旋结构解链为两条单链DNA,为后续引物结合提供模板。此步骤需严格控制温度,温度不足会导致解链不完全,而过高可能损伤DNA聚合酶。现代热循环仪可精准调控温度,确保反应高效进行。
第二步:退火(Annealing)——引物与模板的“精准配对”
温度降至50-65°C(根据引物设计调整),引物(短单链DNA片段)通过碱基互补原则与目标DNA区域结合。引物设计至关重要:长度通常为18-25个碱基,GC含量需平衡(40%-60%),避免自身配对或与非目标区域结合。退火温度过低会导致非特异性结合,过高则引物无法结合,需通过公式计算优化。
第三步:延伸(Extension)——DNA合成的“酶促工厂”
温度升至70-72°C,耐高温的Taq DNA聚合酶以单链DNA为模板,从引物3'端开始合成互补链,每秒可添加约60个核苷酸。延伸时间取决于目标片段长度(如1 kb需约1分钟)。此阶段需dNTPs(脱氧核苷三磷酸)作为原料,Mg²⁺作为辅因子。最终,每个循环使DNA数量翻倍,经过25-40次循环后可获得数百万倍扩增。
循环与优化:从微量到海量的DNA制造
上述三步构成一个循环,通常重复25-35次以避免非特异性扩增。前1-5个循环为“指数前期”,之后进入高效扩增阶段。最终扩增产物可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或实时荧光检测(如qPCR)验证。实验需注意避免污染,并优化反应体系(如引物浓度、Mg²⁺浓度)以提高特异性。
PCR的应用:从实验室到现实世界的变革
PCR技术已广泛应用于:
医学诊断:如新冠病毒检测、遗传病筛查;
法医学:通过微量DNA进行个体识别;
古生物学:从化石中提取并分析远古生物DNA;
基因工程:用于基因克隆、CRISPR编辑等。
结语
PCR的三个步骤——变性、退火和延伸——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精密的生化调控。自1983年Kary Mullis发明以来,这项技术不断革新,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石。无论是揭示疾病机制,还是探索生命起源,PCR始终是科学家手中不可或缺的“分子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