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CR的三个核心步骤
PCR的核心是通过温度调控重复循环三个步骤,实现DNA的指数级扩增:
变性(Denaturation)
温度:90–96℃(通常采用94–95℃)。
作用:高温破坏双链DNA的氢键,使其解链为两条单链DNA模板,为后续引物结合做准备。
时间:约30秒至1分钟。
退火(Annealing)
温度:40–65℃(具体取决于引物的设计,通常比引物熔点低3–5℃)。
作用:系统降温后,引物(短单链DNA片段)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目标DNA的侧翼区域结合。引物的特异性决定了扩增的靶序列
时间:约20–40秒。
延伸(Extension)
温度:68–75℃(Taq酶最适活性温度为72℃)。
作用:耐热DNA聚合酶(如Taq酶)以单链DNA为模板,从引物的3'端开始合成互补链,形成新的双链DNA。
时间:根据目标片段长度调整,通常每千个碱基需1分钟
二、循环次数与指数扩增
循环设计:上述三个步骤构成一个循环,通常重复25–35次。
扩增效率:理论上每个循环使DNA拷贝数翻倍(2^n,n为循环次数)。30次循环可产生约10^9倍扩增
实际限制:由于反应物消耗和酶活性下降,后期扩增效率降低,进入“平台期”
三、关键组分与仪器
必需成分:
模板DNA:含目标序列的双链或单链DNA。
引物:一对与目标序列两端互补的短DNA片段(约18–25碱基)
Taq DNA聚合酶:耐高温酶,最初从水生栖热菌(Thermus aquaticus)中分离。
dNTPs: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A/T/C/G),作为合成新链的原料。
缓冲液:维持pH稳定并提供镁离子(Mg²⁺)作为酶辅因子。
仪器:
热循环仪(PCR仪):精准控制温度和时间,自动化完成循环。
四、应用与变体技术
基础应用:基因克隆、病原体检测(如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法医DNA分析。
高级技术:
实时定量PCR(qPCR):实时监测扩增,用于定量分析。
数字PCR(dPCR):绝对定量,灵敏度更高。
逆转录PCR(RT-PCR):扩增RNA病毒基因组。
五、历史与突破
发明者:Kary Mullis于1983年提出概念,199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里程碑:1988年耐热Taq酶的引入大幅提升扩增效率和特异性。
结语
PCR通过精准的温度控制和酶促反应,实现了DNA的快速扩增,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石技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诊断,其应用不断拓展,而新技术的涌现(如CRISPR结合PCR)将继续推动分子生物学的边界。理解PCR的基本过程,是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关键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