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亲子鉴定作为确定亲子关系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血样,作为亲子鉴定中最常用的样本之一,其采集标准对于鉴定结果的准确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亲子鉴定血样的标准究竟是多少呢?接下来,我们将从血量、采集方法、样本保存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血量标准
常规静脉采血:一般来说,若采用静脉采血的方式获取血样用于亲子鉴定,采集量通常为3-5毫升。这是因为从3-5毫升的静脉血中,实验室能够较为稳定地提取出足量且高质量的DNA,以满足后续STR分型检测等鉴定实验的需求。例如,大多数正规的司法鉴定机构在进行司法亲子鉴定时,若选择静脉血样,都会按照这个标准进行采集。
指尖血或耳垂血(血痕样本):当采集指尖血或耳垂血制作血痕样本时,一般需要挤出3-5滴米粒大小的血液。以将血液滴在定性滤纸或清洁纱布上为例,要确保血液充分渗透滤纸或纱布,一般需≥5滴且渗透3层滤纸为佳。每滴血的体积大约在0.05-0.1毫升左右,这样采集到的血痕样本所蕴含的DNA量,经过专业处理后,能够满足鉴定实验对DNA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采集方法标准
准备工作:无论是采集静脉血还是指尖血/耳垂血,在采血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确保采血器具的清洁与消毒,使用经过严格灭菌处理的一次性采血针、采血管、医用棉签等器具,避免外部微生物等污染物对血样造成干扰,影响后续DNA检测结果。其次,采血人员要洗净双手,并用酒精对手部以及采血部位(如指尖、耳垂、静脉穿刺部位等)进行消毒,待酒精完全挥发干燥后再进行采血操作。例如,在采集指尖血时,若酒精未完全挥发就刺破皮肤,酒精可能混入血液中,对DNA的提取和检测产生不利影响。
静脉采血操作:对于静脉采血,采血人员需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在选定的静脉部位(如肘部静脉)进行穿刺采血。采血过程中要保证采血管的无菌状态,避免空气进入采血管内,因为空气进入可能导致血液发生氧化、微生物污染等情况,进而影响血样质量。同时,采血过程要迅速、准确,减少被采血者的不适感,并且确保采集到足够的血量。
指尖血或耳垂血(血痕样本)采集操作:在采集指尖血或耳垂血制作血痕样本时,先用一次性采血针轻轻刺破已消毒的指尖或耳垂部位,然后挤出适量血液。对于较小的宝宝,若采用足底血,操作方式类似。血液挤出后,用单头医用棉签(每个受检者至少取3根)或干净纸巾擦拭,也可直接将血滴在定性滤纸或清洁纱布上。注意要将血滴在纱布或滤纸的不同位置,以保证血样的均匀分布。采集过程中,要避免血样受到其他物质的污染,如不要用手触摸血样接触的棉签头部、滤纸或纱布部位等。
样本保存标准
短期保存:采集好的血样若需要短期保存(一般指72小时内会进行后续检测操作),对于静脉血样,可将其保存在4℃左右的冷藏环境中,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血液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DNA的降解速度。对于血痕样本,如滴有血液的滤纸或纱布,可将其放置在室内自然阴干,然后放入纸质信封中。注意不要使用塑料袋密封,因为塑料袋密封后容易导致血痕样本受潮霉变,从而破坏血样中的DNA结构,影响鉴定结果。血痕样本阴干后在常温下保存即可,但也要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
长期保存:如果血样需要长期保存(超过72小时),对于静脉血样,可将其冷冻在-20℃或更低的温度下,在这样的低温环境中,血液中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几乎停止,DNA能够得到较好的保存。对于血痕样本,若要长期保存,同样建议在阴干后放入纸质信封,然后置于低温环境下保存。但需注意,血痕样本在低温保存前,一定要确保其完全干燥,否则在冷冻过程中,水分结冰膨胀可能会破坏血样中的细胞结构和DNA。
其他注意事项
采集时间:血样采集的时间也会对鉴定结果产生影响。一般而言,最好在鉴定前的3-5天内进行血样采集。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血液中的DNA会逐渐发生降解,尤其是在保存条件不理想的情况下,降解速度会更快。例如,若血样采集后放置一周以上才进行检测,且期间保存温度较高,那么DNA可能已经降解到无法满足准确鉴定的程度,导致鉴定结果不准确或无法得出鉴定结论。
特殊情况:如果被采血者近期有过输血、骨髓移植等情况,那么其血液中的DNA组成可能会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例如,输血后,血液中可能混入供者的DNA,此时采集的血样用于亲子鉴定,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若存在这些特殊情况,应提前告知鉴定机构,以便鉴定机构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鉴定方案或样本采集时间。
亲子鉴定血样的标准涵盖了血量、采集方法、样本保存等多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相应的规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采集到的血样能够为准确的亲子鉴定结果提供可靠的基础。在进行亲子鉴定血样采集时,务必严格按照这些标准执行,如有任何疑问,可咨询专业的鉴定机构或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