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变性:DNA双链的分离
温度条件:90–95°C,持续20秒至2分钟。
过程:高温破坏DNA双链间的氢键,使双链解离为单链模板。初始循环中需较长时间(如2分钟)确保完全解链,后续循环中时间缩短。
意义:为引物结合和后续复制提供单链模板。
2.退火:引物与模板结合
温度条件:50–65°C(依引物设计而定),持续20–30秒。
过程:降温后,特异性引物(短单链DNA片段)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单链DNA的靶序列区域结合。正向和反向引物分别结合两条互补链的3'端。
关键因素:引物设计需精确匹配靶序列,退火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导致非特异性结合或无法结合。
3.延伸:新链的合成
温度条件:70–72°C,时间依产物长度调整(通常每1kb延长30–60秒)。
过程:耐高温DNA聚合酶(如Taq酶)以dNTPs为原料,沿引物的3'端延伸,合成与模板互补的新链。
终末延伸:最后一次循环后,需72°C保持3–10分钟,确保所有产物完整延伸。
循环次数与指数扩增
典型循环为20–40次,每循环使DNA拷贝数翻倍。例如,30次循环可扩增约10^9倍。
早期循环以积累产物为主,后期因酶活性和底物限制,增速放缓(平台效应)。
关键组分与辅助步骤
引物:决定扩增特异性,需避免自身互补或形成二聚体。
DNA聚合酶:Taq酶耐高温,但缺乏纠错功能;高保真酶可减少错误。
样品制备:需提取高质量模板DNA并去除抑制剂(如蛋白质)。
产物检测: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或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应用领域
PCR技术广泛应用于:
疾病诊断(如新冠病毒检测)
法医学(微量DNA分析)
古生物学(古代DNA研究)
基因工程(CRISPR载体构建)
通过精确控制温度和时间,PCR实现了对特定DNA片段的快速、高效扩增,成为现代分子生物学不可或缺的工具。